陰陽圩是雷州民間紀念“媽祖”誕辰活動的廟會。地點在楊家鎮(zhèn)井尾坡。其特點是無廟有會,集隨會至,朝聚暮散,故稱“陰陽圩”。井尾坡地勢較高,地形開闊,是洋田地區(qū)舉行大型集會活動的好地方。雷州民間每年“媽祖”誕辰日(農(nóng)歷三月二十二)有抬“媽祖”神像游行(俗稱“游人”或“游婆母”)的習俗,所以沿海各村群眾便云集此地舉行廟會。據(jù)史書記載,這一活動始于明崇禎年間。清光緒年間這一活動達到高潮,有一年曾匯集有72支游行隊伍,赴會人數(shù)達30多萬人次。為了滿足游行群眾的需要,附近小販便利用這一時機開始在該地臨時經(jīng)營一些小吃、湯水等,為廟會提供服務。后來,又因為廟會正值春耕時節(jié),人們便開始經(jīng)營起竹器、農(nóng)具、種子等買賣,從而形成了“無廟有會,無店有圩”的特色。相傳,在此購買的竹木器具不生蛀蟲,此圩因故享有盛譽,吸引了雷州三縣群眾及北海、海南等地客商到此進行交易。
“陰陽圩” 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:一個屠夫在“天妃”誕辰前夕遇到多年未見的世交某老。屠夫連贊老朋友的媳婦賢慧,某老黯然神傷,連聲嘆息家遭不幸……媳婦多年前已因難產(chǎn)去世。屠夫卻告訴他一件奇怪的事,近幾年“天妃”誕辰日早晨,某老的媳婦都來與屠夫買豬肉,并說賣肉的目的是為了“待年定”(“年定”可解為“年例”,因其雷州話讀音近“尼爹”,也可解為“家翁”)。某老不信。于是,兩人約定在天妃誕辰之日辨?zhèn)€究竟。是日,某老如約前來,果然望見媳婦正在肉鋪前買肉。于是,悄悄尾隨。媳婦到了墓前,倏然而逝。白日見鬼,某老驚異萬分。經(jīng)“高人”指點后,某老找人幫忙挖開墓穴,只見棺材外有兩個娃娃兒語牙牙,伸手待抱。某老一高興,便把孩子抱了起來。打開棺材后,媳婦雖尸如新喪,體有余溫,但畢竟回天乏術。后來,有一高僧評說道,倘若當時先開棺救媳婦,即可保母子平安。這一傳說頗似《聊齋》故事,謹存錄以饗讀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