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生產
打春 立春時,人們用泥土塑制耕牛,并在牛肚里塞上五谷。當泥牛被打破時,五谷就會散落。人們歡笑著收起谷物放回自己的糧倉中,預示倉滿糧足。
祈谷 二月九日,祭社神,祈求谷物豐收。
炒蟲腳 清明,有“炒蟲腳”習俗。據(jù)《??悼h續(xù)志》記載:“取谷數(shù)升,投鍋中炒坼,以卜年歲豐歉。曰:炒蟲腳”。
做田福 夏至日,農家具酒肉祭田間地頭神,曰“做田?!薄?/span>
下海儀式 新船造成后,船家須備雞、肉、糖、果、餅、寶帛、紅包等,擇吉日祭土地公、鎮(zhèn)海大王、四海龍王諸神,禮成鳴炮,導船下海。
出海儀式 每次漁船出海前,船家都須在“船鼻”處燃炮竹,禱告海神,以求平安。
祭財神爺 商界習俗,每月初二、十六日舉行。是日,經商人家須備雞粟、水酒到祠廟祭財神。
二、建 筑
民間建房,是人生大事,因此有許多講究。一般可分為相地、做賣買、擇日、平地、奠基、筑墻、升梁、蓋屋面等階段。之前,首先選好屋地,然后這些基礎選定之后才能擇吉日動工興建。
相地 建房前,要請風水先生趕龍看地,選定新屋的地址。選擇宅基忌用墓葬地,忌對大路(沖“路箭”)、河道(沖“水箭”),忌廟前、祠后,忌近水井與池塘。
定向 選定地基后,要請風水師或建筑師傅以羅盤確定新屋的坐向,稱“放宅向”。放宅向,一般順地勢選定,座高向低。
擇日 請“擇日師”為新屋“做賣買”、“擋日子”、“升梁”等擇定“吉日”。擇定的“日子”忌與屋主肖屬相沖。因此,主人應向“擇日師”提供家庭所有成員的生辰八字,以免犯肖屬禁忌。
做賣買 平整場地前,由道士和屋主,依據(jù)“擇日單”上所擬的良時,到建屋場地“做賣買”,向土地神靈“買地契”。燒香化寶帛后,由道士念咒,向宅基所在地的土地公及神靈買地。這一活動,多選在夜深時進行。
平地 主人依據(jù)“擇日單”上所擬的耙地時間,雇請村中人丁興旺的“好命”家長,用水牛牯拉犁耙“平地”,以祈吉祥。儀式開始前,要用紅紙包上犁尖、耙尖。
開墻基 放線開基之前,先在屋基四周豎起寫著“東魯孔夫子無忌”、“西歧周文王無忌”、“南陽諸葛亮無忌”、“北海姜太公無忌”等字符“鎮(zhèn)邪”,以保開工大吉。屋主還要率領全家男女拜祭祖宗神靈,請貴人宣讀祝文,做為建房的起首。
擋日子 擋日子的儀式, 由男屋主主持。基槽挖好后,按選定的日子,在房基的“中宮”、“ 四角”及“丁”字墻 接頭外,分別用紅磚拼成“人”字、“丁”字放置在地基,砌基時不得移動,俗稱為“擋日子”。
升梁 在正三間瓦屋的中堂脊頂?shù)某兄亓合?,另設一支桁(檁)為“正梁”。儀式前,先將桁髹漆成大紅色即可(有條件的還要雕刻上花飾)。升梁時,借助稻叉(龍牙)、梯子(步步高)等工具,以人力將這支梁升上山墻中脊位置,叫做“升梁”。
喬遷 俗稱“進宅”、“入伙”。農村新屋建成后,進宅時須擇吉日舉行一定的儀禮,同時宴請親戚朋友。親戚要送來發(fā)粑、豬腿、紅包、檳榔等物的禮擔;朋友要送楹聯(lián)、鏡畫、器物、紅糖、喜炮等賀禮。
三、社交
社交習俗,禮尚往來。親友間往來時,常常隨手攜來一點“面前”(見面禮),如糕餅、糖果等。親密一點的,為示鄭重其事,須將事先制作好的“合子”、“葉搭”、“菜包”等粑類帶上。送禮也有講究,禮物數(shù)量必須成雙。否則,主人或許會心存芥蒂,視為“不吉利”。且禮尚往來,禮物要“來”、“回”相當。
社交主要目的有:一為逢年過節(jié),互相探望,增進友誼;二為紅事白事,至愛親朋 “同甘苦,共患難”,乃人之常情。
四、飲食
雷州半島地處亞熱帶,三面環(huán)海,物產豐富,素稱“魚米之鄉(xiāng)”。雷州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,總結出許多的烹制秘訣,制作出一系列雷州風味食品,形成了獨特的雷州飲食文化。
白斬狗 特選“本地狗”,或烹或煮或炒或燜,隨意烹熟,且以“辣椒鹽”、“辣椒醬”配食。肉香味美,佐料熱辣,讓人大快朵頤,“食過返尋味”。
燒 豬 以雷州“高腳豬”秘制而成,皮質金黃,香脆爽口,肥而不膩,食后口有余香,回味無窮。
芹 菜 選用雷州特產的水芹加豆豉秘制而成。有滑、嫩、脆、香等特點,及降血脂、血壓功效,是消費者首選的佳肴。雷州話“芹菜”音近“勤財”,故芹菜也是民間“喬遷”、“過年”的必備菜肴。
合蔞飯 是用合蔞葉、大米特制的米飯,味香可口,有祛風、止咳、溫補之功效。合蔞諧音為“合老”,含有“合到老”的吉祥寓意,故俗稱蔞為“合蔞”。
艾子飯 選取鮮嫩艾葉、香粘米等原料煮制。艾子飯清香四溢,味微苦帶甘,是婦女冬季首選的溫補“食品”。
甜 糟 以優(yōu)質糯米為原料,以祖?zhèn)?/span>“糟餅”發(fā)酵而成。甜糟醇香撲鼻,味道又釅又甜,可即食,也可加乳羊肉或雞蛋、杞粑一起煮食。
白 粑 是雷州的特有產品,餡心有椰絲、花生蓉、冬瓜糖、紅棗、芝麻、蝦仁、肉丁等品種,以熱食為佳,滋味美妙。
豆仁餅 選用特產糯米粉、花生仁等原料秘制而成。特點是入口清脆,香氣四溢。嚴寒冬季,鄉(xiāng)下人常以之下酒,樂也融融。
公記糕 民間藝人許文明在清末首制,民國時期非常暢銷。此糕與龍風、草鞋餅合稱雷州餅類“三珍”。特點是脆生生,松蓉蓉,香甜可口。
情含糖 是一種玲瓏剔透的小圓球狀糖果。特點是又硬又甜,一進口就能令人愛不擇口,欲罷不能。真?zhèn)€是“情有所寄,含則有情”,個中滋味,妙不可言。
五、醫(yī) 療
雷州古代崇尚巫醫(yī)巫術,醫(yī)療習俗帶有濃重的“巫”色彩。宋代名士秦觀元符二年(公元1099年)貶雷州時有詩《雷陽書事》“駱越風俗殊,有疾皆勿藥。束帶趨祀房,瞽史巫紛若。弦歌薦繭栗,奴主治觴酌。呻吟殘未央,更把雞骨灼?!本褪抢字菸姿椎姆从?。直至宋嘉熙元年(公元1237年)知雷州軍事的薛直夫創(chuàng)立“惠民藥局”后,這一習俗才逐漸改變。但由于歷史原因,仍有部分醫(yī)療巫俗在民間保留下來。
消疹 雷州地處炎海,天氣濕熱。民間為除“濕疹”之苦,有以菽稻灑土牛的“消疹”習俗。
遣災 正月十二至二月十二日,民間有舞儺(又稱“走成倀”)習俗。是日,各家設香案,倀子挨戶做法,以紙符收“殃災”送至河邊燒化,曰遣災。
退罹 舞儺時,孩子有病的人家,可從倀子的旗子上扯下一支絲線,放在孩子的口袋以祈痊愈,曰退罹。
殺蟲 四月初八日,民間各採使君子葉和米作餅湯而食,曰“殺蟲”——習俗認為,此舉可殺除天花、麻風疫蟲。
消痱子 夏至日,取盂水曝日中抹小兒面背,云不生痱子。
打 鬼 遇有“鬼上身”者,嬸嫂須相約行動,一邊點香念咒,一邊以漁網(wǎng)網(wǎng)住患者,且以筷子夾其中指,以艾枝抽打其身,追問“鬼”的姓名、來由。直至將“鬼”打得連聲求饒,才松開筷子,解除法術。
擋 煞 久病未愈,或家遇破財之事,須向巫婆問算,或找高人指點,請道士做法消災。若屬“路箭”、“水箭”所沖,則設八卦、石敢當或石狗破解;犯路上惡鬼的,須以鏡子、狗血相鎮(zhèn);犯水鬼的,須在水鬼做祟的水域豎碑,刻佛咒“唵嘛呢叭彌哞”、“南無阿彌陀佛”相鎮(zhèn)。
倒藥渣 巫俗認為生病是由于病者招致“邪氣、晦氣”所致,所以生病服藥后,要把藥渣倒在路上,任行人踩踏。認為這樣便能讓他人把晦氣帶走,疾病就能痊愈。
剁 奇 “奇”俗稱“疳核”,是指小孩子因身體某部位發(fā)炎而導致大腿根部內側的淋巴腫大。這時,大人會拿來一條稻草(蒲草),量出“奇”的長度,做好記號,然后把稻草置門坎上,用刀分段將“奇”剁除,邊剁邊禱:剁奇公,剁奇母,即時剁下即時好。
喊水缸 小孩子眼睛長麥粒腫(俗稱“狗尖”)時,大人便教他把頭伸向水缸,對著水缸大喊:“狗尖啊,要長你就長成水缸這么大,要不你得馬上好!”還有一法是讓小孩子藏到門后,用米筒蓋住“狗尖”,然后大聲喝道:狗尖啊,要長你就長成米筒這樣大,要不你得馬上好!
攪 耳 小孩子耳發(fā)炎(俗稱“生貓屄”)時,大人就會抱來一只貓,用貓尾插入小孩子的外耳孔,輕輕一攪,認為這樣就能把病治愈。
拋 齒 小孩子換掉乳牙時,若換的是上牙,大人便教他拿著換下的牙齒,站在庭院中,背向瓦房,站立時雙腳并齊后踮起足尖,然后倒手用力把牙齒拋向屋面,且暗暗祈禱:牙啊,愿你長得像瓦路一樣齊!若換的是下牙,大人便教他將換下的牙齒悄悄放入越蔸(一種鳳梨科野生植物)芯葉中。習俗認為這樣做,孩子的新牙就能長得好。
挑 疳 小孩厭食或生長緩慢時,父母便認為這是“疳積”作怪,所以必須把它挑掉。這時,家長便請來有挑疳經驗的老人為孩子挑疳。挑疳時,老人先在孩子手掌上找到疳的所在,用手把疳攏到一塊,然后用剪刀剪破這一部位,用針把疳積挑出。
止 嗝 小孩子打嗝時,父母便用手掌輕拍孩子的背晦,邊拍邊禱:打嗝公,打嗝母,打嗝即時好!
收 驚 小孩子不小心摔倒時,父母用手掌輕拍孩子的胸口或背晦為其“收驚”,且邊拍邊唱:“土疼,儂不疼!”
割月耳 嬰兒耳后因帶狀病毒感染而出現(xiàn)鐮刀縫狀傷口時,習俗認為這是月鐮惹的禍。所以,月亮升起時,父母便抱著嬰兒走到月光下,握著嬰兒的小手指著月亮輕聲唱道:月母啊,你刀利?儂刀利?儂割你耳婆你不知!
刮 沙 是民間醫(yī)治中暑的一種傳統(tǒng)辦法。刮沙重點部位是眉心、鼻梁、下頜、后頸、后背、后脊。刮痧術主要是用補瀉手法(輕刮為補,重刮為瀉)刺激皮膚,使全身血脈暢通,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,達到正本清源之目的。這一習俗有一定的科學道理。